close
宣蓉從小就是比較不怕生的小朋友,帶她出去和朋友見面,她也都願意給陌生人(較少見面的阿姨或叔叔)抱,但是以防萬一,
讓宣蓉正式到褓母家待一整天前,我和爸爸怕她會不適應新的環境及新的照顧者,在上星期四及五,我都待在褓母家陪著她,
宣蓉喝奶奶及哄她睡覺也是我負責,只希望她能慢慢適應新的環境及褓母。
讓宣蓉正式到褓母家待一整天前,我和爸爸怕她會不適應新的環境及新的照顧者,在上星期四及五,我都待在褓母家陪著她,
宣蓉喝奶奶及哄她睡覺也是我負責,只希望她能慢慢適應新的環境及褓母。
這個星期開始,我就只陪她半天(預計下星期就不陪著她了),哄她睡覺後,我就回家了!但是宣蓉還是出現分離焦慮症,
宣蓉不會哭泣,但在褓母家不像以前那麼愛笑了~逗她都不笑!常常下午到褓母家接她時都面無表情,回到家後大概又回到
熟悉的環境,才又展開笑顏。最麻煩的是她在褓母家都不喝奶,褓母餵她時,她都不喝,或者只喝一點點,但是回到家卻拚命喝,
本來在猜想會不會和開始喝新的配方奶有關係,後來在家泡配方奶給她喝,她也喝的很開心,只好排除掉這一點,沒有任何關係。
褓母也有給宣蓉吃一些副食品,雖然宣蓉有吃,但是也吃的不多,想到她在褓母家的心情鬱悶,和媽媽分離而引起的情緒緊張,
(因為聽褓母說她睡覺時都把雙手放在胸前,把她的手放下來,她又提上胸前,不像在家睡覺時是呈大字型,雙手放下!)
真的很心疼她
,但是又不得不讓她適應在褓母家的生活,也許是環境,或者是褓母對待她的所有習慣都不一樣,例如:宣蓉習慣在
安靜不吵雜有放輕音樂的環境下喝奶,或者是餵奶者的方式及力道等等,我也一直和褓母做溝通,希望她能營造類似在家中的環境
讓宣蓉慢慢對她適應及產生信任感!

宣蓉不會哭泣,但在褓母家不像以前那麼愛笑了~逗她都不笑!常常下午到褓母家接她時都面無表情,回到家後大概又回到
熟悉的環境,才又展開笑顏。最麻煩的是她在褓母家都不喝奶,褓母餵她時,她都不喝,或者只喝一點點,但是回到家卻拚命喝,
本來在猜想會不會和開始喝新的配方奶有關係,後來在家泡配方奶給她喝,她也喝的很開心,只好排除掉這一點,沒有任何關係。
褓母也有給宣蓉吃一些副食品,雖然宣蓉有吃,但是也吃的不多,想到她在褓母家的心情鬱悶,和媽媽分離而引起的情緒緊張,
(因為聽褓母說她睡覺時都把雙手放在胸前,把她的手放下來,她又提上胸前,不像在家睡覺時是呈大字型,雙手放下!)

真的很心疼她

安靜不吵雜有放輕音樂的環境下喝奶,或者是餵奶者的方式及力道等等,我也一直和褓母做溝通,希望她能營造類似在家中的環境
讓宣蓉慢慢對她適應及產生信任感!
後來在網路查到原來這個症狀稱為分離焦慮症:

孩子好黏,怎麼辦?-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
文/施名玥 採訪諮詢/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
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?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,他就開始放聲大哭,哭得你手忙腳亂,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,回到他的身邊,
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?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,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,五、六個月大的寶寶,逐漸
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,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,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,這是寶寶「分離焦慮症」的表現,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?
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!
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?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,他就開始放聲大哭,哭得你手忙腳亂,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,回到他的身邊,
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? 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,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,五、六個月大的寶寶,逐漸
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,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,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,這是寶寶「分離焦慮症」的表現,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?
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!
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
三、四個月大的寶寶,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,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,等到寶寶長到五、六個月大時,
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,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,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,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,看到時,
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,但只要媽媽一離開,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。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,這是分離
焦慮症的表現,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,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,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,在他的認知裡,
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,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,才能安心。
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,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,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,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,看到時,
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,但只要媽媽一離開,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。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,這是分離
焦慮症的表現,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,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,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,在他的認知裡,
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,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,才能安心。
症狀會逐漸減輕
根據學者研究,三個月大的嬰兒,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,之後七個月,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,建立親密的關係,
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,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。在這個時期,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,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,滿足
他對安全感的需求,等到大概兩歲以後,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,轉為自主性的萌芽,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,發展自我
獨立的能力,直到寶寶三歲時,開始和其他人互動,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。
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,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,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。
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,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。在這個時期,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,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,滿足
他對安全感的需求,等到大概兩歲以後,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,轉為自主性的萌芽,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,發展自我
獨立的能力,直到寶寶三歲時,開始和其他人互動,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。
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,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,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。
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
孩子一出生,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,三個月大的嬰兒,只能夠表現愉快,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,但六個月大的嬰兒,
更多了懼怕、憤怒、厭惡、苦惱及愉快等情緒,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、事、物,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,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
的幼兒,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,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,並不容易,例如:害怕陌生人、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,或是對
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,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,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,慢慢地克服過去。不過父母親還是
不能掉以輕心,在這段過渡期裡,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,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,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,
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,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。根據統計研究發現,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,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
次焦慮,因此,了解寶寶的情緒,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,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。
更多了懼怕、憤怒、厭惡、苦惱及愉快等情緒,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、事、物,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,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
的幼兒,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,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,並不容易,例如:害怕陌生人、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,或是對
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,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,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,慢慢地克服過去。不過父母親還是
不能掉以輕心,在這段過渡期裡,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,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,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,
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,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。根據統計研究發現,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,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
次焦慮,因此,了解寶寶的情緒,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,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。
醫學治療焦慮症
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,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,目前,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
療方法:
一、製造模仿情境,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。
二、敏感遞減法:訓練個案放鬆→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→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,
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。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,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。
療方法:
一、製造模仿情境,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。
二、敏感遞減法:訓練個案放鬆→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→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,
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。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,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。
孩子哭了要離開嗎?
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,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,甚至產生罪惡感,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,轉身回到寶寶身邊,
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,用哭鬧哀憐的方式,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,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,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,
媽媽現在要離開,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,幫寶寶建立起「媽媽並沒有消失」的概念,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,
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。
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,用哭鬧哀憐的方式,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,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,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,
媽媽現在要離開,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,幫寶寶建立起「媽媽並沒有消失」的概念,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,
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。
幫助寶寶度過焦慮
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,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,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、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、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
保護等,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,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,因此,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,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
心理危機。
保護等,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,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,因此,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,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
心理危機。
一、適當的協助: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、事、物,或是情境,做知識性的教育,並用漸進式的引導,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
事物,引起寶寶的好奇心,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。
事物,引起寶寶的好奇心,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。
二、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: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,隨時做出回應,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,沒有消失;當你在浴室洗澡,
或是上廁所時,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,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,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,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,
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,你就可以關上門,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!
或是上廁所時,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,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,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,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,
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,你就可以關上門,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!
三、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;
四、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。
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
一、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,或施以恫嚇的手段,例如:寶寶不聽話時,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,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
意識產生幻想,加深他內心的恐懼。
意識產生幻想,加深他內心的恐懼。
二、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,
三、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,
四、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,
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
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,對於0-3歲的幼兒來說,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,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,
對將來的人格發展,有重要深遠的影響,懂得寶寶的需求,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,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,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
穩定的人格。
對將來的人格發展,有重要深遠的影響,懂得寶寶的需求,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,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,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
穩定的人格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